首页>浙旅投动态>媒体圈

长兴新闻:公建民营改革激发养老机构新活力,养老更专业,老人更幸福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7

 微信图片_20190630103306.jpg

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配置一键呼叫系统、设置无障碍通道和卫生间、干净敞亮的厨房……走进长兴寓健颐养护理中心 (下文简称 “寓健颐养”)养老公寓2305号房间,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今年87岁的张瑞华和老伴已经入住寓健颐养3月有余。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和老伴打完太极拳回到公寓清洗。“在这里,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帮忙配药、打菜,生病了还有人照顾,服务真的很周到。”他笑着说。
      随着市民养老观念的悄然转变,一部分老年人开始选择入住服务更高端的养老机构,类似寓健颐养等高端养老机构不断走进人们的视线。而各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为了迎合老年人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养老机构托管运营打造智慧高端养老模式
    寓健颐养位于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森林养生特色小镇龙山街道,毗邻川步长寿村,是由县政府投资、浙江省旅游集团旗下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托管运营的集居养型、助养型、护养型于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这里的老人,可以经常听健康讲座、每天早上跳健康操,空余时间看报、打牌、聊天,就像在家一般舒适。

陈月琴是寓健颐养7名养老护理员中的一员,负责34名老人的护理工作。每隔2~3个小时,她就要去养老公寓楼巡视一遍,确保老人安全。当天,她还将从位于煤山镇的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长兴院区配来的药,给老人们按量分发下去。“老人们经常会忘记吃药,我们按次数分发,提醒他们吃药。另外,寓健颐养的药房目前还没有开通医保功能,等到本月底开通后,我们就不需要跑煤山,在寓健颐养就可以配药了。”陈月琴介绍道。
    在养老公寓门口,记者遇到一对手提帆布环保袋的老夫妻。上前询问得知,他们在寓健颐养运营不久后就搬了进来,当天正要出门买菜。“如果平时不想烧菜,去食堂吃也很方便,有很多菜品可供选择。”老夫妻说,寓健颐养环境好,安全保障也好,适合老年人居住,“喜欢社交的老人最适合这里,人多,活动也多,热闹;喜欢安静的老人住在这里也挺好,这里什么项目都有。”
    “老人所言并不夸张。若非亲友来访,想进入这家养老机构参观并不容易。”寓健颐养护理中心院长杜姝雯说,寓健颐养只有一个大门,保安人员充足,监控全覆盖,进入中心须提前电话预约,随后由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参观公共区域及公寓。
    养老公寓还有诸多配套设施。入住老人佩戴有GPS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以便工作人员随时找到老人。公寓内也装有报警装置,一旦夜间超过8小时无人活动情况,会自动报警至接待室。并有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康复部,这里科室齐全,还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置了理疗康复区。按杜姝雯的说法,医疗康复部的医生大多是从三甲医院“挖”来的名医、专家,医疗水平“绝对过硬”。
    不过,要享受这样的服务,是要缴纳托养费用的。杜姝雯说,入住公寓最小的双人间(38.4平方米)需缴纳1380元/床/月的房费,及至少300元/人的护理费和5000元入住押金;而最好的两居室,要缴纳2000元/床/月的房费。即便如此,寓健颐养依然很有市场,目前已有十几个房间被预约。“二期高端养生公寓已经启动设计,新增4幢高端养老公寓,打造‘候鸟式’养老模式。”

“我们觉得价格还行。”张瑞华说,夫妻俩不能说特别富裕,闲钱还是有的,住一室一厅的房型足够了。“到了该享福的年龄,既然有条件,就要过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10家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试水公建民营改革
    “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帮助洗衣服、洗澡,食堂的饭菜种类也比以前多了,更好吃了。”今年已经98岁的金阿六是特困老人,在和平镇社会福利中心住了10多年,谈及福利中心这两年的变化,他如数家珍。

据了解,和平镇社会福利中心原有90名老人,1名院长,5名工作人员负责煮饭和打扫卫生,持证护理员却一个都没有。长兴康达老年颐养中心接管运营后,调来了经过专业培训的持证养老护理员6名,年龄都在三四十岁,经验丰富。目前该中心总共有24名工作人员。“环境更美了,居住条件变好了,养老护理员的服务也更有耐心,我们都过得挺开心的。”金阿六满脸笑容。
    和平镇社会福利中心的改变,得益于长兴正在进行的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公建民营改革:保持公办养老机构国有性质不变,将其整体打包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解决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服务功能单一及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等问题。

改革前,长兴共有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13家。“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资源浪费很严重。”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蔡敬说,除了街道的社会福利中心情况稍微好点外,大部分乡镇社会福利中心的空床现象尤其突出,1018张乡镇敬老院床位,只有533人入住,供养床位资源浪费严重。

“设施较差,投入不足,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造成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越来越与社会脱节。”蔡敬说,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大部分建成时间早,相关的设施设备已达不到养老服务要求,一些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缺乏必要的适老化生活设施,缺乏必要的消防设备。不仅如此,护理人员护理能力较低。“13家公办养老机构有工作人员126人,但持证护理人员只有28人,持证护理人员与入住老人比例1:19,达不到1:12的最低比例要求,且大部分护理人员年纪偏大、学历低、护理能力较低。”蔡敬说,部分福利中心只能解决基本的吃、住、穿问题,其他护理服务都没有。

在社会福利中心“有床位没人住”的另一面是,长兴60周岁以上老人达15.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3.44%,养老需求缺口大。突出的供需矛盾,倒逼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寻求新路子、新方式,增加有效供养服务。

2018年,县民政局制定《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公建民营方案》,对接知名养老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乡镇社会福利中心运营企业。改革后,社会福利中心国有性质不变,合并整合为10家;运营企业继续接收政府供养服务保障对象,如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且必须和其他收费老人待遇一样。

“就是在保证供养服务机构公益性、履行兜底责任的前提下,允许运营方对机构进行现代化改造,达到护理型床位标准化要求。同时,允许盘活闲置床位资源,向社会失能、失智老人开放。”蔡敬如是说。

供需矛盾倒逼改革探索仍在路上
    去年,和平、夹浦、煤山三家社会福利中心整体打包给专业公司——长兴康达老年颐养中心统一运营。康达在承接和平社会福利中心后,投资1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新建50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装监控和阳光厨房设备,开辟了绿地、菜园、休闲活动场所,设立了图书室、医务室、电教室、浴室、微型消防站、康复室等,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开展运营管理。养老机构在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的前提下,将多出来的床位用于招收社会老人,维持运营。

“我们将单间打通,设多个床位,方便护理员照顾老人。同时对所有护理员进行专业培训。”长兴康达老年颐养中心负责人高淑颖说,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投入300万元对县内已承接的养老机构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一方面,升级硬件设施,包括改造床位、打造无障碍卫生间、加装电梯、改造厨房等;另一方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据了解,到今年年底,全县10家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将全面完成公建民营签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蔡敬认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采用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互补优势,为特困人员提供护理型供养服务,为公众提供护理型养老公共服务。
    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试点公建民营的公办养老机构从面貌和服务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但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运营机构在保障特困人员的生活前提下,如何实现盈利?政府将机构委托出去后,角色如何定位?这些都需要探索。

“政府将养老机构委托出去以后,职能定位从直接管理变为承担监管责任。”蔡敬说,政府缺乏监管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有效监管机制,制定出台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对运营机构进行考核监管。

长兴新闻网站链接:http://epaper.cxnews.zj.cn/html/cxxwb/20190627/cxxwb355926.html